净化“环评”环境是根本

来源:中国化工报 发布时间:5/3/2011 4:13:45 PM 点击率:1708

中化新网讯  近年来,由环评造假导致的污染事件时有发生。包括湖南郴州“血铅超标”、安徽怀宁儿童“血铅超标”、扬州化工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恶性环境事件在内,每一起污染事件的背后,都有环评造假的黑手。在各地频发的环评造假案中,一些化工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。

 要说,国家对环保工作是越来越重视,为了防患于未然,每一个项目上马之前,政府要组织专门的环境评价机构对项目实行环保评价,目的是把保护环境的“关口”前移。然而,恰恰在这个严肃的“环评”上,却屡屡出现造假现象。据环境保护部2010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,在一次对环评机构的抽检中,75家被抽查的环评机构,30家出现了质量和管理问题,比例高达4成。一些地方和企业环评造假禁而不绝可见一斑。

“环评”这个看似周密的制度设计,最后却经不起现实的折腾,问题不在制度设计本身,而在于执行“环评”制度的环境还没有得到净化。比如,环评暗箱操作,缺乏必要的透明性,为造假提供了土壤;相当数量的环评机构隶属或者挂靠政府部门,环评者既当“运动员”又当“裁判员”;环评限于“同行评议”,忽略了公众参与;某些地方政府对GDP的崇拜,根本不重视项目环评……

 一直以来,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对策”成为我国政策难以落实的一大痼疾,“环评”似乎也不例外。如果“环评”造假现象任其滋长,长此以往,不仅将毁掉整个行业的公信力,更会损害社会和谐,因为每一起环境事件,对社会都是一场灾难。

 “环评”从何改进?笔者以为,净化“环评”环境是根本。比如,环保部门成为真正的裁判员,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;抬高环评机构门槛,加大对环评机构的约束力度;对环评机构实现市场优胜劣汰;明确参与环评项目专家的准入门槛,建立规范统一的专家库;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等等。与此同时,在环评中增进公众参与,从而提升环评的科学性、公正性与民主性,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
        俗话说,躲得过初一、躲不过十五。在环评上玩猫腻终有露馅的一天,但愿化工企业莫行此道。